义乌量身定制西装店铺-义乌量身定制西装店铺有哪些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是什么意思
信息流的建设已经有所进展,如加快建设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创新电子商务发展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做大做强“义博会”、“文博会”等,加快建设政府主导、能全方位反映各种商品信息的公共服务平台。 资金流方面,主要是加快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引入外资银行,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企业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快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试点,创新外汇管理政策等来带动。 总体来看,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核心,是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义乌市场由原来的国内小商品集散交易,进一步向国际化、全球性的商品贸易集散地拓展,打造浙江经济竞争新优势。 记者:义乌小商品有着小而散的特点,上百万种产品为产品的标准化、海关检验带来了难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国际贸易的发展步伐,该如何破解? 张汉东:国际贸易的发展让专业市场的运作复杂化了,这是义乌市场发展遭遇的最大瓶颈。所以,现在的义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国家层面上的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突围。 最早的义乌市场,是为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逐渐发展辐射到周边,再到满足全国市场的需求。前几年,随着国际客商的逐渐增加,这个市场又自发兴起了一种被称为“旅游购物”的贸易模式,这其实正是义乌市场发展国际贸易的雏形。但是,随着国外客商数量的增加和他们采购规模的扩大,传统的海关监管制度、国外客商的签证机制等都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 这是一对激烈的矛盾。一方面市场本身发展进入到要求更为高效的要素流通机制,但同时市场又必须借助监管、市场标准的制定来实现规划化运作。所以如何通过“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建立,实现“管得住、通得快”,是义乌试点的机制改革的核心点所在。 义乌试点的先行先试,会体现国际贸易几大新趋势: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内外贸融合新趋势;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的结合趋势;从单一的小商品贸易到股权、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大市场的延伸;并实现从实物交易向产品展示加订单、现货交易向期货交易的新型贸易方式转型。 姚作汀:当然,试点获批还只是开始。未来几年,我们还需要制定更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争取国家层面更多的政策支持。目前省里已经起草了针对试点的“三年实施计划”,重点改革任务已经明确,未来三年要加快确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加快建设“义乌港”等18项主要任务。 记者:面对全新的发展机遇,企业该如何抓机遇? 姚作汀:针对小商品的特点,接下来一个重要的创新在于产品的分类管理、源头管理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致力于从企业生产主体这个“源头”开始建立一套高效、规范、优质的产品质量监管机制。 未来的义乌,要成长为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宜商宜游宜居的国际商贸名城,它必须是有质量、有标准、有门槛准入和一整套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责任追溯处理的规范管理制度,并非对所有的商品来者不拒。 这种进入门槛对欲进入义乌市场、从而迈出产品国际化的中小企业制造提出了新的转型升级要求要从没有品牌向自有品牌发展,从没有质量认准向建立产品质量标准看齐,从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跨越。 新产业: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 5年内,投入150亿元,发展LED产业!这是“浪莎”在“十二五”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从袜业到LED,翁荣金的发展思路尽管极具跳跃性,但内在逻辑却惊人一致。在他的擘画中,“浪莎”LED产业发展路径是:从德国引进设备和技术,集中精力主攻最核心、附加值也最高的芯片,而后利用义乌市场的放大优势,将产品发往全球各地,供应给下游做应用产品的企业。 这种以义乌市场为核心的成长模式并不新鲜,它已经帮助“浪莎”等义乌本土企业在过去数十年间成长、成功,翁金荣相信,它也一定能让“浪莎”成功在LED领域取得一席之地。 翁金荣的执拗,其实反映着义乌企业的一种普遍直觉:市场是核心,是生产的起点和终点,产业转型必须通过市场才能最终实现。而这直觉也恰好与义乌试点的一个战略意图完全契合“通过市场带动,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集群”。 金华市副市长、义乌市市长何美华认为,义乌市场在过去的发展,得益于长三角轻工制造尤其是日用消费品生产加工的支撑,同时也为这些制造企业提供了快速壮大的发展平台。而未来,义乌市场能否持续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与制造业的这种良性互动关系能否持续。 也正是在这种思路下,义乌在“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了发展面向纺织品、工艺品的新材料、面向食品、药品的生物产业、以LED照明、家用电器为重点的电子电器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产业等五大新兴产业。细细分析下来,所谓五大新兴产业,其实是“10+5”,即在原有的十大传统产业基础上的延伸,连起义乌市场的过去和未来。 以市场为核心,在未来的产业愿景中,已经颇具基础的义乌服务业也将实现新的突破。在试点实施后,义乌将以市场贸易为龙头,打造贸易、电子商务、物流、会展、金融、总部经济、创意、购物旅游、商务服务、生活服务等十大平台,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新物流:打造国际小商品贸易的物流高地 物流之于市场,犹如血管之于身体。而在义乌,物流之价值尤甚。 统计显示,在义乌,每天公路货运量近3万吨,国际规模最大的20家船运公司17家来开展业务,全球前十强航运公司都设立了办事处。 更直观的表现是:在“雪峰路”,每天下午3时左右,就会出现一条一眼望不到边的集装箱车队长龙,长龙尽头是义乌国际物流中心,每天至少有1000多个满载小商品的集装箱,要从这里运往宁波或上海口岸。 但物流对义乌市场的支撑,却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义乌国际物流中心这条“物流神经”已明显过劳。去年,义乌小商品出口集装箱达到57万个标箱,国际物流中心的设计能力只有10多万标箱每年,远远超出负荷。同时,义乌本地物流企业虽然有2000多家,但大多规模小、能力弱。 物流不升级,市场就无法升级。“买全球,卖全球”目标的确定就同时决定了,义乌必须同时打造为国际物流节点城市。 值得欣喜的是,打造新物流格局的进展超出预期。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向南约1公里处,有一座巨大的现代建筑,与国际商贸城遥遥相对,这里就是被义乌人称之为“内陆口岸”的新国际物流中心,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今年10月就将投入使用。而整个新国际物流中心建成后,占地1050亩,总投资30亿元,设计标准为每年110万个标箱,相当于目前使用中的物流中心设计标准的10倍,可以容纳395辆集装箱车同时装卸、查验。在我国内地,独此一家。 小商品国内物流中心、小商品出口监管中心,都将在今年年内开工。未来几年,义乌在物流和交通上的投入,将会达到500亿元。 而且,未来,义乌还将吸引更多国际国内知名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到义乌设立区域性总部;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改变目前义乌集装箱车辆高达90%“重进轻出”的现状等。 “通过所有这些努力,最终,义乌将成为具有域名和口岸功能的‘始发港’和‘目的港’,成为小商品国际物流高地。”义乌物流办主任黄旭光说。 新制度:从单兵突进到一揽子解决 批准的首批外事审批权试点县级市,海关总署在义乌实行“旅游购物商品”监管模式和简化归类政策……义乌从来不乏制度创新。 但“这些制度突破往往是单兵突进式的,也已接近现行政策制度框架下的创新极限。”义乌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施文臻认为,必须改变当前“小马拉大车”的政策不匹配现状,进行一揽子的制度创新。 监管模式的创新为例。义乌小商品种类多达170多万种,小商品贸易具有单笔规模小、贸易主体多、交易频繁等特征,与我国现行的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种贸易方式都迥然不同。因此,在小商品贸易中,如按照一般贸易方式实施监管,存在归类难、核价难、成本高、效率低等种种弊端。 对这些弊端,在义乌开了五六年集装箱车的张涛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小商品出口集装箱多为拼柜,一般都有十几种以上的产品,多的时候有上百种,而最早义乌海关总共只有7个人进行通关查验,他每次都要花上大量时间排队等待,现在海关查验人员虽然增加了一倍,但显然还是远远赶不上查验工作量的增加。 为加快义乌小商品通关速度,此前,海关总署已经为义乌量身定制了“旅游购物商品”监管模式和小商品归类简化政策。但由于没有明确“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合法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依然是一种权宜之计。而且,涉及税务的出口退税等问题一直都无法解决。 在试点获批后,这些问题都迎来了破解契机。试点方案明确规定,“要探索实施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相适应的监管措施和办法”。而且,这是一次性的根本突破,涉及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工商五个部门,不仅将解决小商品通关对应的监管问题,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还将改变小商品贸易无法办理出口退税以及外汇核销、外贸主体资格等方面问题。 一切都还刚刚开始,人们有理由相信,新义乌必将创造出人类历史上更辉煌的商业传奇! 链接:义乌市场四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义乌市场的产生和发育阶段。义乌自古有“鸡毛换糖”的经商传统,1978年底,义乌稠城、廿三里两镇的农民自发地在镇区马路两侧摆起地摊,并逐步形成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马路市场”。1982年,义乌县委、县政府作出开放小商品市场的决策。提出一系列允许和扶持发展市场的政策,并出资搭建了简陋的市场设施。这些措施给予小商品经销者以合法的市场经营主体地位,大量农民纷纷加入经商队伍,并逐步转变为职业商人,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自此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1984年,市场摊位已经发展到1887个,年成交额2321万元。 第二阶段:1984-1992年,义乌市场快速发展阶段。1984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市场在义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以商贸业作为义乌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小商品市场,第二代、第三代小商品市场相继建成,到1990年底,已形成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设有8503个固定摊位、1500多个临时摊位的全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成交额跃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之首,1992年8月,国家工商局正式命名“中国小商品城”。义乌市场从区域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和集散地。 第三阶段:1992-1998年,市场带动产业发展(工商联动)阶段。1993年,义乌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引导部分已完成原始积累的经商户把商业资本投资制造业,以市场化带动工业化,形成了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产业体系,为义乌市场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第四阶段:1998年至今,城市化和国际化发展阶段。义乌的工贸联动战略催生和促进了义乌城市化进程,义乌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商贸名城。与此同时,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内需相对不足,为进一步拓宽小商品市场的销售渠道,义乌及时提出“巩固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的思路,积极“走出去”、“引进来”。1998年,义乌提出建设“国际商贸城”,如今,义乌市场以中国小商品城为核心,10多个专业市场、30多条专业街相互支撑,拥有经营面积400余万平方米、经营商6.2万多个,从业人员和日客流量均达到几十万人次,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急!义乌展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市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下辖6镇7街道。本地户籍人口72.4万,长住义乌的外来建设者135万。义乌历史悠久,建县于公元前222年,1988年撤县建市。历史上孕育了“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宋代名将宗泽、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南朝梁代禅宗著名尊宿傅大士及现代教育家陈望道、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历史学家吴晗等一批名人志士。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和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以培育、发展、提升市场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国际化和城乡一体化,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近年来,义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着力打造“三中心两高地”,即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国际小商品创造中心、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区域物流高地和区域金融高地,努力把义乌建设成为国际商贸名城。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9.5亿元,同比增长9%;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和2.2%;农民人均纯收入1289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41元,分别同比增长8.5%和7.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54亿元,比年初增加206.4亿元。
义乌发展主要有六个特点:
一、兴商建市,创新提升,加快建设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1982年义乌全面开放小商品市场,进而提出“兴商建市”发展战略。此后,义乌一以贯之推进专业市场硬件完善、功能拓展、业态提升,先后五易其址、九次扩建,实现了从最初的“马路市场”、“棚架市场”向大型现代化室内交易商场的跨越。目前,市场经营总面积400余万平方米,商位6.2万个,汇集了16个大类、4202个种类、170多万种单品。2009年,市场总成交额556.1亿元,同比增长13%,市场成交额连续19年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从2006年10月开始,商务部主持编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定期向全球发布,成功发布了全国首个“市场信用指数”,并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首家“全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示范市场”称号。编制实施了国内首个《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全球小商品有了“义乌分类法”,义乌市场实现了由单纯输出商品向综合输出商品、信息、规则的重大转变。
二、贸工联动,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实业洼地”。近年来,义乌积极实施“贸工联动”策略,建立了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特别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我们深化企业帮扶解困,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落实各类税费减免政策,有力促进工业经济企稳回升。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7.2亿元,同比增长4%,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今年以来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到2月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9%,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9.3%)。目前,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1.6万余家,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毛纺、化妆品等20多个优势行业,先后被授予制笔、化妆品、无缝针织服装、工艺礼品等11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建立浙江大学—义乌创业育成中心、义乌创意园等产业服务平台,开展“百对千”科技对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至2009年底,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21家,其中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6家;研发中心126家,省级以上11家。在《2008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中,义乌城市创新能力列全国县级市第7位。现有4家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另有2家企业基本完成上市准备。
三、三产协同,结构优化,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近年来,义乌大力发展会展、物流、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进三产协同发展。着力打造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2009年共举办各类展会66个。义乌现有国家级展会4个,分别是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简称义博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简称文博会)、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简称森博会)和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简称旅游商品博览会),其中义博会已成为继广交会、华交会之后的第三大经贸类展会。义乌国际博览中心总投资18亿元,占地219亩,是浙江省最大的会展中心。全力建设区域物流高地。义乌是浙江省三个“大通关”建设重点之一,重点培育的四大现代物流枢纽之一,物流园区列为省重点扶持物流基地。海关总署专门为义乌量身定制简化归类政策,实现与宁波港、上海港跨关区一站式通关。义乌物流可直达国内250多个大中城市,全球海运20强已有17家在义乌设立办事处。大力培育区域金融高地。全市现有金融机构59家,其中银行19家,证券营业部7个,保险公司33家。建行义乌支行升格为二级分行,成为全国县市区域首家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义乌工商银行升格为准二级分行。正在兴建的金融商务区,总建筑面积约290万平方米,已吸引6家金融机构进入。购物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蓬勃发展。2009年,共接待购物旅游游客647.3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7.5万人次,分别增长15.15%和9.16%。义乌国际商贸城被评为全国首家4A级购物旅游景区。义乌有各类文化产业生产经营企业1万多家,文化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成为国内文化商品的重要销售和生产基地。
四、深化开放,交融互动,城市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义乌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09年属地海关监管小商品出口标箱51.1万,同比基本持平;实现自营进出口23.5亿美元,同比增长13%。巩固扩大欧美、中东等传统市场,成功开拓拉美、东盟、非洲等国际新市场。市场外向度达65%以上,市场商品已辐射到215个国家和地区。在义乌居住半年以上境外客商达1.3万,2009年有31.8万人次境外客商到义乌市场采购商品,同比增长20%;有89个国家的2652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占浙江省总数的二分之一强)。国际商贸城开设了5万平方米的国际商品馆,已引进52个国家的2.7万种境外商品,义乌市场正从“买全国货、卖全国货”向“买全球货、卖全球货”转变。涉外管理服务体系日益完善。2009年7月,义乌海关正式挂牌成立,是杭州海关关区内首个设立在县级市的隶属海关。义乌可管辖涉外民商案件、审理部分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可邀请外国人员来华审批、外国人在华就业行政许可等。自2007年开始,民航义乌机场每年开通到香港的临时航班,成为全国县级市首个航空口岸,义乌机场境外旅客比例达40%以上。
五、力推改革,积极探索,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全力以赴争取“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试点争取工作得到国家领导和省委、省政府及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以“两转一保”为突破口,推进城市、农村、社会和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改革。开展扩权强镇改革,赋予镇街57项县级管理权限,并进一步赋予佛堂镇55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组建成立了四大市属国有集团公司。全面推开市级机关内部行政许可职能归并改革,共梳理出涉及44个单位的880项审批事项。
六、城乡统筹,社会和谐,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提高。大力推进城乡统筹,致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各方面良性互动、和谐共荣。2009年,共完成限额以上投资163.28亿元,同比增长4.7%。目前,义乌城市中心建成区面积7公里,城市化水平73%。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市和浙江省文明示范市等,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完善城乡新社区建设政策体系,“园中村”功能分区改造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城中村”全高层改造试点顺利启动。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整治。积极推进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成功创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启动建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甲型H1N1流感、登革热等疫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建立全天候“网格化”巡逻体系和“全城实时监控”系统,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8.5%。
当前,义乌正处于巩固企稳回升势头的关键期、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为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做准备的关键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义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创新创优、提质提效”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着力创新10大工作机制、打造10大发展平台、建设10大重点工程、办好10大民生实事,建设大平台,招引大项目,发展大产业,促进市场繁荣,打造“实业洼地”,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和谐,扎实推进国际商贸名城建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